徐州动态

当前位置在:中国徐商网 > 徐州动态 > 重要会议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高质量发展"徐州答卷”:从“三问”出发 破译转型发展密码

+分享

站在新时代的发展新起点上,徐州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如何实现枢纽优势转化?如何摆脱传统发展路径?如何加速优质要素集聚?成为徐州转型发展的关键词。从"徐州三问"出发,徐州正认真解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卷。继续来看系列报道《高质量发展"徐州答卷"。


记者  吴宏剑:我手上拿的是今年上半年全市的经济运行数据。其中有这样一组数字,(主持人现场后期包装出特效)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146.24亿元和1099.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5.7%和34.3%,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2.3和3.9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下降24.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同比降低3.9个百分点。一升一降之间,所反映出的正是我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徐州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这是徐州的两个旧标签。一城青山半城湖、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这是徐州的两张新名片。曾经的重工业城市,如今产业结构越来越"轻",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曾经的"一城煤灰半城土"华丽转身为"一城青山半城湖","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城市特质愈发彰显,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之路向着远方正在不断延展。



徐州市发改委主任 臧晓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徐州来讲,要做好两件事,一个是抓好实体经济,第二个要抓好科技创新。抓实体经济的话,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对传统产业要加快转型升级,第二方面是培养新动能。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报,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省、市、县等予以激励。徐州以评分第一名列入"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的市"被通报表彰。曾经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走上了一条绿色创新发展之路。今年6月,第二届中国(徐州)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启幕。一批国际服务外包前百强及国内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云集徐州、投资徐州、落户徐州,形成了信息技术、物联网、数据处理、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等特色优势产业,创造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徐州路径"。



王晓良 信永中和集团合伙人:徐州具备了原先的产业优势,比如说在它的工程机械制造,在它的能源,以及现在的新材料新能源,这些产业优势是我们徐州发展服务外包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因为服务外包并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或者人力资源的外包,它需要很多的行业知识和行业经验,这些是徐州所具备的。

而徐州产业发展的地壳下,涌动火热的岩浆,一个千亿级半导体产业集群也在淮海大地呼之欲出。今年4月,江苏省政府官网发布全省重大项目名单,徐州榜上有名的24个项目中,多个项目都与集成电路"封装"产业相关,封测产业,已经成为徐州继集成电路材料与设备发力后的第二块主攻阵地。近年来,徐州紧紧握住半导体产业发展新机遇,以半导体封测为突破口,以重大项目为引领,带动半导体全产业链发展。在新兴主导产业发展的高速赛道上,异军突起的"徐州速度"已引起全国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助理 曹立强:江苏一直是集成电路产业的第一大省,尤其是在封测这一块,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省能撼动江苏的地位。那么徐州又作为沟通南北的一个桥梁,咽喉要道,如果我们能把产业快速发展起来,我们辐射北方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接)我们作为国家级的专业的研究所,中科院嘛,国家队,我们也是希望把我们的技术优势与地方政府的产 业优势相结合,打造双赢的局面。



曾经,徐州产业结构单一、产品低端,产业转型之路一开始走得很艰辛。如今,华为、微软、软通动力等一批ICT企业相继进驻,让徐州"产业面孔"更加多元。201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初的13:51.6:35.4调整为9.1∶43.7∶47.2。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主动作为、创新路径,徐州从产业、城市、生态、民生"四个转型"入手,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打响了新时期的"淮海战役"。

记者 吴宏剑:今天,在陇海线上,徐州经济总量去年仅次于郑州、西安。在淮海经济区这个1亿多人口、10多万平方公里区域内,徐州是规模最大的、首位度最高的城市。"站在云端看徐州",徐州需要彻底摆脱地级市思维,放眼全国、放眼世界。而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时代,带来了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徐州也要破除传统的苏北意识,勇当改革发展的"先行军",以思想上的破冰带来行动上的突围。